“拼班”创始人董晓光说,做这款app的最初动力是自己当家长时感受到的痛点:孩子的兴趣辅导班费用不断增长,动辄花费成千上万;课程质量不一,信息不对称,试错机会成本高;开班人数、时间限制较多,培训机构资源和家长需求对接难,经常出现有些课程无法成行,即使开班也常有资源空置浪费。即使如此,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,兴趣班已然成为半刚需,是家长们不得不跟的潮流。
和市面上许多家教一对一的产品不同,拼班从一开始就准备切入“一对多”的兴趣辅导班市场。它的切入方式是团购:家长只要通过拼班平台报名,即可享受到合作教育机构的团购价。对家长来说,既能享受到优惠,又能接触到更透明、更丰富的信息;对机构来说,拼班可以给他们带来流量,提高闲置资源利用率。和市面上已有的课外辅导O2O平台相比,这种玩儿法的优势在于:不用从线下机构挖师资,和机构硬碰硬,而是通过和机构合作,吸引到第一批家长资源。
与此同时,拼班打算引导这批家长形成线上社群,一来可以增加用户粘性,为平台后续发展打下基础,二来可以引导家长为机构评分,在平台上建立起机构质量数据库,方便家长找到最适合孩子的优质辅导班,减少试错成本,实现信息对称。
在此基础上,拼班未来会切入“一对多” 市场:有相似需求的家长可以在线组团,发起请求,由老师接单,拼班则负责提供场地,供各类兴趣班使用。这种模式一旦得以跑通,就意味着资源的极优化配置。
在硝烟弥漫的教育类O2O市场中,拼班似乎提出了一种新玩儿法,不过,家长的智慧是伟大的,其实这种模式在民间早已经被反复践行了。我认识的一些家长,因为没能在家附近找到供孩子放学后玩耍、读书的场所,就组织起小区的其他妈妈,自己找场地、聘请外教,办起了双语读书会。随着经济水平和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,这类“主动出击”的家长只会越来越多,被动适应辅导班的安排可能会逐渐成为过去。从这个角度说,拼班的模式其实是顺应了这种趋势,利用互联网优势,为有需求的家长提供了更高效便捷的平台和服务,而非“生造”出一个需求。